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抗战胜利80周年  >  时空对话 > 正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7

这是一段关于石油勘探的艰难岁月,记录了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石油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和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北京的公交车背着煤气包行驶,广东90%的成品油依赖进口,老百姓点灯用的都是"洋油"。

1955年,华北石油勘探工作启动。外国专家断言这里不可能有石油,但勘探队员们没有放弃。数年间,老一辈石油人辗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先后打了六口探井,始终没有发现好的油气显示。华北平原四十万平方公里,只通过六口探井找油,如同大海捞针。

建设者们在风沙中坚持打井施工

1961年春节,当别人阖家团圆时,东营的华八井钻机仍在运转,最终成功取出第一批油砂岩心。同年4月16日,华八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随后,营二井9月23日获高产流油,“九二三厂”一举扬名,这是胜利油田最初的名字。

盐碱荒滩,风沙肆虐,杂草丛生,蚊虫成群。老一辈勘探人就这样在荒原上安营扎寨,旷野里埋锅造饭,寻找一切有可能的机会。

1964年3月,石油工业部部署在华北开展石油勘探会战。在这里,大家发挥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人拉肩扛把钻机部件和各种器材运进井场工地。

1965年,坨11井日产1134吨高产油流,这是我国诞生的第一口千吨井,也是“胜利油田”的命名井,彻底甩掉了“华北无油论”的帽子。之后,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1998年达到1.6亿吨,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

进入21世纪,胜利油田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页岩油。

与两三亿年的北美海相页岩油相比,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只有几千万年,埋藏深、成熟度低,勘探开发面临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我国首个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最终,我们用3年时间走完了北美页岩油10年的技术迭代之路。2020年,胜利油田打下樊页平1井,日产量达到171吨。更让人兴奋的是,这口井的页岩油成熟度不到0.8%,突破了国际上0.9%能动用下限的固有认识,证明了中低成熟度页岩油的开采价值。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沧桑变革。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到如今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就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彻底改变了落后面貌。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