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7
千余座防空洞,让山城重庆成为一座炸不垮的英雄之城。硝烟散去,这些防空洞却没有完全陷入沉寂。在歌乐山深处的防空洞群里,藏着一座变电站,诉说着80多年前一群电力人在烽火中铸造“电力堡垒”的壮举。
建在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1972年5月,凉亭变电站建成投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目标,支撑城市运转的电力设施,更是侵略者的“眼中钉”。1940年,为保障抗日前线军工用品的需求,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厂决定在歌乐山南麓江家湾(又名凉亭)处开凿动工建设凉亭山洞工程,计划在山洞内安装发电机、电弧炉及轧钢机,并修建发电、炼钢、轧钢厂房,以及由厂到凉亭的公路、隧道及轻便铁道,构建一个能抵御轰炸、坚不可摧的“电力堡垒”。
工程的艰巨程度远超预期。歌乐山的石灰岩硬度相当于钢铁的三分之一,整项工程中,仅山洞主体就需开凿出近千平方米空间。没有重型机械,工人们就用钢钎、大锤等工具日复一日地凿击岩石;缺乏照明设备,马灯和手电筒的光束在幽深的山洞里摇曳,映照着岩壁上渗出的水珠。
1941年,日军实施“疲劳轰炸”,凉亭山洞工程在轰炸间隙持续推进建设。当发现敌机群时,工人们立即示警,洞内迅速熄灭灯火,所有人蜷缩在防空掩体;当警报解除后,工人们又恢复作业,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即刻响彻山谷。
1944年,历经四个春秋的艰苦施工,凉亭山洞工程全面完工,迁装发电、炼钢、轧钢设备并调试就绪,正式具备发电、生产武器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随着军事战备和工业生产提速,重庆的用电需求骤增。1967年,为保障重庆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利用歌乐山防空洞的天然优势,修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
1972年5月,凉亭变电站建成投运,成为重庆地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的联网,为重庆现代化工业、制造业迅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被称为20世纪70年代“重庆供电的命脉”。
“疆电入渝”渝北换流站
2025年,“疆电入渝”特高压工程重庆渝北±800千伏换流站
2025年6月10日,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首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之一——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工程起于新疆巴里坤换流站,落点重庆渝北换流站,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输电距离2260公里,接入的新能源装机占全部电源装机的比重超过七成,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过360亿千瓦时,助力重庆形成川渝、疆渝一交一直双回特高压输电为支撑的电网格局,极大缓解重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翻越崇山峻岭,一条条电力大动脉纵贯神州,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烽火中的“电力堡垒”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代代电网人矢志不渝推进我国电力事业发展。如今,中国电网的规模、电压等级、技术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老一辈电力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鞠躬尽瘁”的精神,始终是我们最珍贵的传承。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