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抗战胜利80周年  >  时空对话 > 正文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08-27

先上两张图。

葛洲坝水利枢纽

白鹤滩水电站这两张照片,是我国水电史诗的缩影。

从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到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见证了“世界水电看中国,中国水电冠全球”这句话的含金量。

半个多世纪前,1970年12月26日,一位77岁的老人在生日当天,审阅完一份文件之后,提笔写下“赞成兴建此坝”。这六个字,像一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

几乎一夜之间,宜昌西陵峡口这片荒凉的江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喧嚣,10万多人从四面八方迅速涌来,许多人刚脱下军装、又穿上工装,才下战场、又上现场,没有舒适的营房,芦苇席、油毡布搭起的窝棚就是家,在荒野江滩安营扎寨,拉开了肩挑背扛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序幕。

这是一场近乎“原始”的战役,新中国从未建造过如此规模的水电工程,经验簿上一片空白。开国中将曾思玉、张震等老将,成了这支特殊“水电大军”的指挥官。图纸在勘测现场绘制,方案在施工期间讨论。他们的“武器”令人心酸:铁锹磨损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扁担被汗水浸得油亮发黑,板车的木轮吱呀作响……

“小扁担,三尺三,千担万担不歇肩,为了建成大围堰,一担挑走两座山!” 这首在工地上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是肩头磨破的血泡和背上压弯的脊梁最真实的写照。汗水滴进泥土,号子声在江边回荡,压过了江涛的轰鸣,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组成“人链”,用双手传递着沉重的建材。

整整十八个寒暑交替。西陵峡口的荒滩野岭,被十万双手、十万副肩膀,一寸寸地重塑。当葛洲坝这座水上“长城”最终横锁长江时,它不仅驯服了奔腾的江水,更创造了100多项中国水电施工的最高纪录。这是一部用汗水、血肉和钢铁意志写就的史诗。

葛洲坝水利枢纽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葛洲坝这个宏伟的工程本身,其实是一个更宏大梦想的“实战演习”。它是为那座萦绕在中国人心中近百年的“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三峡工程——进行的技术练兵和人才储备。

于是,还是长江。当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那群人,带着从葛洲坝汲取的勇气、智慧和经验,向世界水电的巅峰发起挑战。这一次,他们铸造的是一座空前绝后的丰碑——三峡水利枢纽。112项世界之最,934项发明专利,135项工程质量标准,每一项都凝聚着两代甚至三代建设者的心血。其中,那举世无双的五级船闸,其闸门的体量和精度,至今仍是工程界的传奇。

想象一下:站在巨大的闸门前,你需要像仰望一座13层高楼那样抬起头,才能看到它的顶端。这还不是一扇普通的门,它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的人字闸门。单扇门,重达860余吨——相当于将几百辆重型卡车悬吊在半空!在十几年前,要将如此庞然大物安装到位,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别,其难度如同在云端绣花。每一扇门体的铸造、运输、吊装、调试,都是对当时中国工业能力和工程智慧的极限考验,而我们,做到了。

白鹤滩水电站

治理长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当初的那一群人,以山为家,与水为伴,在长江流域,先后建成了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世界级超级水电站。

一座座水电明珠拔地而起,最终与葛洲坝、三峡串起一条横贯1800余公里的清洁能源巨龙——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110台机组低吼,7169.5万千瓦的能量如脉搏搏动,让一滴长江水在梯级电站间奔涌跳跃,迸发出六次生命之光。这便是一滴水的六次心跳的中国式浪漫。

白鹤滩水电站,当今世界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设计寿命长达百年以上。建造技术的跨越,让803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而成大坝,未产生一条温度裂缝。更为震撼的是地下厂房,近90米高的洞室中,16台百万千瓦机组深藏山体,布置的隧洞总长超200公里。

我国水电站机组装机从葛洲坝17万千瓦,到三峡70万千瓦,再到白鹤滩100万千瓦,数字攀升的曲线里暗藏的是“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动实践。

昔日仰视的身影,如今已成全球水电之巅的瞭望者,见证我国水电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巨变。

江河奔涌的不仅是水流,更是一个民族在重重困境中实现跨越发展的轨迹。今日江河图景已然重绘:中国成为世界上水电站分布最密集的国度,全球十大水电站,半数静卧于华夏江河之上。发电装机容量高达‌36.5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如星辰般点亮辽阔国土——十四亿人,自此再无暗夜角落。电流所及,哪怕高原尽头最后一座村寨,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化作人类唯一拥有14亿人口的却实现全民通电的国家。而这群人,也将奔赴雅鲁藏布江下游,续写新的故事……

【责任编辑:张任田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