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提高效益效率 > 正文
以“领跑者”指标为牵引创造世界一流核电运营业绩

文章来源:中核集团所属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09

基本情况

秦山核电从“728工程”起步,是中国大陆核电的起源地,已全面建成九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是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被誉为“国之光荣”。

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山核电”)负责秦山核电基地的资产管理和机组运营管理。2023年,9台机组平均能力因子96.80%,在全球六台机组及以上核电基地中位列第一,创造新的世界纪录;2025年在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以271.51亿元再次登上价值金榜,较2023年提升33.41亿元,位列国内各核电基地首位。近年来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核集团业绩突出贡献奖、中核集团“稳增长、控负债”专项奖等,以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等荣誉称号。

典型做法

秦山核电历经40年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自主30万到百万千瓦的历史跨越”。进入新时代,秦山核电保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干劲,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提出“成为世界核电运营管理的领跑者”的战略目标,制定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和“1+1+2+4”发展思路。同时,对标核电行业世界一流业绩的企业(美国Exelon和国内同行,从可获取、可衡量、具有挑战性方面考虑,提出六项2025年前需实现的世界核电运营管理领跑者指标及衡量标准(见表1)。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对标机制,每年组织与标杆企业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识别公司存在的短板与弱项,作为公司年度重要改进专项进行推动。

表1 2025年前需实现的世界核电运营管理领跑者指标及衡量标准

秦山核电系统化提升运营业绩,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是推进机组减非停管理,实现运行卓越业绩。秦山核电首创核电机组减非停管理方法,保障机组安全稳定运行。2023年全年识别各类运行操作风险共620余项,修订作业规程2000余份,编制316份预防性维修模板,审查大纲项目1万余条,提出优化意见3千余条,提高了现场工作过程的风险管控能力。推进处理机组十大缺陷、十大技术问题,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水平。积极推进智慧电厂建设,打造数字化运行规程(iDOM)系统、数字化维修工作包(i-维修)、钥匙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工具柜系统,执行时具有智能识别操作对象、防跳步漏步、执行状态远程同步等功能,提高了防止人因操作失误的可靠性。秦山核电非停率逐年降低,2022年首次实现九台机组零非停,2023年全年1次非停,2024年再次实现零非停,该项指标近三年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持续多年开展的“减非停专项”取得良好成效,达成领跑者目标。

二是推进大修工期迭代,创造卓越大修业绩。秦山核电构建“五大维修体系”,持续提升维修安全质量管理水平。依托预防性数据库开展全寿期大修规划,将大修项目历史用时进行分解,通过计划分级管控、关键路径管控、重大专项管控,同时对标国内外同类型机组各窗口最佳工期,进行工期迭代优化。将大修计划工期由五年前C类(年度)大修30天、B类(五年)大修40天、A类(十年)大修60天分别缩短至20天、30天、40天,2023年完成的五次大修平均工期19.36天,达到国内核电行业领先水平(见图1)。推进智慧维修建设,针对日常维修和大修管理的主要业务,开发了i-Weixiu、i-Daxiu两大管理平台,为维修班组长、工作负责人、大修经理等维修主要角色构建一站式信息集成平台,从“人找数据”变为“数据找人”,利用数字化赋能切实为现场工作人员减轻“跑流程”、协调各方资源的负担,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图1 2018年-2023年九机组大修平均工期

三是推进设备可靠性提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秦山核电持续推动重要系统或设备国产化升级改造,完成5671台套关键敏感设备(SPV)设备分析,制定1108项缓解策略及脱敏工作计划,开展58万台套设备基础信息清理,近5年推动解决120项十大技术问题,主动开展“卡脖子”国产化科研项目424项,全面提升设备可知、可控的可靠性管理水平。2023年9台机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EQP平均得分由92.41分提升到了94.74分,位列中国核电前茅。因设备缺陷导致机组非停数量明显下降,由2018年的4次,下降到近两年的0.5次/年。

四是推进成本精益化管控,提质增效创一流效益。秦山核电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协同各业务领域从大修工期优化、预维管理优化、科技创新、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开展降本增效,并从预算定额管理、成本管理体系建设、外委标准化精益化管控、备品备件库存优化、智慧财务建设等方面,不断提升业财融合的精益化管理水平。2023年-2024年,公司实施降本增效良好实践347余项,创效超7.2亿元。发电单位运行成本逐年下降,达到美国电力成本协会(EUCG)第一梯队(即前25%)的水平。

五是推进体系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价值创造体系。秦山核电建立了完善的价值创造体系,从国内外环境、政策环境、核电行业和服务市场等多维度开展分析判断和设定应对策略。制定“对标世界一流”以及“领跑者”指标管理的工作机制,并持续完善管理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推进自主核心能力建设,开发智慧电厂19项i系列产品,推进公司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提升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秦山核电将努力保持全球在运机组WANO运行指标持续的前20名,成为核电管理体系标准和产品的制定者和输出者。

工作成效

秦山核电坚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以实现世界一流核电运营业绩为目标。

一是打造了一流的核电管理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指标评分中,近4年共30台次机组取得WANO综合指数最高的满分,满分机组比例近三年以来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见图2)。2023年WANO单项指标优秀值比例为82%,优于标杆对象EXELON、国内同行(见图3)。机组能力因子,作为国际核电业界公认的最能体现核电安全管理水平和衡量机组安全发电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连续五年突破90%,2023年度达到96.80%,在全球6台机组及以上核电基地中位列第一(见图4)。通过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实现了运行业绩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图2 2018年-2023年九机组WANO综合指数满分机组比例

图3 2018年-2023年WANO单项指标优秀值比例

图4 2018年-2023年九机组平均能力因子比例

二是创造了一流的经济价值。2024年全年营业总收入193.99亿元,利润总额66.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在中国核电板块位居第一,获得集团业绩突出贡献奖。实现发电成本八连降,提高了核电与其他能源的竞争力。

2024年秦山核电“一利五率”指标均优于考核/监控目标,总体偿债能力、所有者回报及盈利能力明显优于板块及集团目标(见表2)。

表2 2024年秦山核电“一利五率”完成情况

三是取得了一流的战略价值。中国核电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流的核电运行业绩支撑。秦山核电创造了世界领先的运行业绩,极大增强了公众对核电安全发展的信心和支持,所形成的实践做法可应用于其它核电同行电厂,能够快速提升各核电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共同打造领先世界的一流核电运营业绩,助力国家实现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战略目标。

四是实现了一流的社会效益。清洁发电累计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面积约550个西湖景区。深入推进“企地融合”发展,累计投资858亿元,缴纳税费约600亿元,带动发展核电关联企业超130家,年产值超320亿元,吸纳就业超2万人。2021年,秦山核电实现海盐3个小区核能供热,开创我国南方供暖的先河;目前已实现钴-60批量化生产、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首批镥-177靶件顺利出堆,并联合海盐地方携手打造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通过企地共建共享,为核电行业的推广发展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推广价值

秦山核电始终铭记“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使命,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可复制推广的核能发展之路。一是通过持续的技术改进,提升本质安全和效益效率,为国内外核电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营输出技术标准。秦山核电始终保持“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忧患意识,以“领跑者”指标为牵引,创造世界一流的核电运行业绩。持续进行技术改进,提升设备可靠性,优化大修工期,并总结经验输出标准。目前已发布核电领域2项国际标准、8项国家标准和45项行业标准。二是产业延伸,为核技术综合利用提供了示范。秦山核电实现国内南方首个核能集中供热示范项目,钴-60、碳-14、镥-177等同位素制造先后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三是企地共荣,以点带面,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方式方法。三十多年来,秦山核电与地方政府共融共建共享,共同推动核电关联产业开发建设,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130家,总产值超320亿元,关联产业吸引固定从业人员近2万人,为践行国家共建富裕先行示范区战略提供了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屈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