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商飞所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0-10
基本情况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目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909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929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
典型做法
2023年以来,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围绕大飞机重大战略研制任务与自主可控攻关需求,依托大 飞机创新谷携手地方政府与产学研主体,共同建设“科学家小屋”“大飞机研究院”“世界级实验室”等实践载体,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作用、引导集聚力量资源进行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攻关,加快实现大飞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构筑科学家与工程师协同创新桥梁
设立“科学家小屋”,将数学、力学、电磁等基础领域的科学家与来自总体、结构、系统等专业工程师聚在一起,围绕大飞机复杂风场、电磁场等特有场景的数十项工程问题,开展“望、闻、问、切”综合技术诊断,深入剖析背后的基础问题、原理问题,挖掘形成科学问题。目前已与丘成桐、丁韦尔、皮尔斯、苏东林等二十位顶尖人才和顶尖科研院所,共同挖掘形成十余项大飞机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问题,并协同开展攻关研究。

图1 丘成桐院士在“科学家小屋”
一是创新合作模式。搭建“科学家小屋”平台,促进基础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专家深度对话与“握手”,实现跨领域智慧碰撞与融合。
二是聚焦重大工程难题。围绕大飞机在复杂风场、电磁环境等特有场景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望、闻、问、切”式的系统性联合诊断,深入剖析问题根源。
三是凝练核心科学问题。将工程挑战精准转化为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已成功挖掘并立项十余项关键科学问题,并联合顶尖人才与机构进行协同攻关。
(二)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长效发展机制
立足大飞机产业基础研究薄弱环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民航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推动建设“大飞机研究院”,将工程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推动深度融合,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投-成果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图2 中国商飞-西工大大飞机研究院揭牌
一是建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夯实“主制造商+高校”双主体合作基础,构建理事会统筹、创新基金支撑的协同管理体系。以中国商飞-重庆大学大飞机研究院为示范,聚焦机载系统、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累计发布21项关键技术攻关需求,组建跨学院攻关团队。
二是用活人才互通“旋转门机制”。创新“双聘教授+企业导师”人才互聘模式。通过“理论教学+项目实战”双轨制培养输送复合型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博士后工作站,在前沿领域联合培养青年科技骨干。
三是探索前沿技术“超前孵化路径”。构建“基础研究-技术预研-工程转化”三级研发体系,将高校原创技术导入型号预研。重庆大学材料学院突破的增材制造技术显著降低部件成本,相关成果形成行业标准。联合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推动智能检测机器人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在国产大飞机供应链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三)赋能加速解决“研究-应用-生产”创新链堵点难点
推动建设“世界级实验室”,通过发挥中国商飞龙头企业作用、牵头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标世界水平在地面动力学、电磁防护等基础共性领域共建试验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发展。以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为例,中国商飞公司牵头22家创新链产业链伙伴,旨在提升我国航空领域的飞机-轮胎地面动力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竞争力。该试验平台旨在建设国际领先、国内唯一的可测试各种飞机轮胎、机轮刹车系统、起落架系统在各种真实道面的动力学特性的试验平台将成果推广至航天(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特种车辆等领域。

图3 轮胎/起落架动力学试验系统-滑轨台架系统
一是做好资源整合的牵头者。搭建产业链相关企业、高校的沟通桥梁,提供创新交流平台,发挥世界级实验室开放、共享、创新的理念,实现单位在基础设施、技术储备、科研人员等资源的联合,形成凝聚力联合,为“研究-应用-生产”创新链条的完善提供支持保障。
二是做好技术创新的探索者。聚焦大飞机起降系统技术研究,整理形成符合世界级实验室定位的研究方向,按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关要求,大胆创新,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融合,识别冰雪道面滑跑响应、着陆动力学3D重构、轮胎超常磨耗等科学工程问题,牵引技术创新与研究。
三是做好工程应用的实践者。以技术创新为牵引,以型号需求为导向,打通“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创新链条,做好技术研究的工程转化,推进成果应用,支持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发展,已完成大飞机机轮动力学特性试验,即将承接刹车系统性能优化试验。
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聚集头部资源。截至2025年6月底,通过“科学家小屋”等聚集二十余位顶尖科学家,凝练发布十余项科学问题,丘-丘滤波、拉丁超立方采样等先进理论助力型号问题解决。
二是协同产学研用,打造创新生态。通过“大飞机研究院”等与8所高校加强协同与联动,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优势互补,发挥高校原创技术策源的优势,建立高效、开放、有组织、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三是突破共性技术,助力型号研制。依托“世界级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地面动力学、电磁安全、结冰安全、功能机构等领域,集合百余家各类合作伙伴,在模拟仿真、载荷计算助力国产模拟器元九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实现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方向实现数十项智能工具与先进机载产品应用型号、可持续燃料商业首航等成果,提升型号研制效率和竞争力。
推广价值
“科学家小屋”挖掘科学问题、“大飞机研究院”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世界级实验室”畅通创新链条等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引导集聚产学研用各方创新力量与资源,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探索实践,对于中央企业集团进一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有较强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是坚持聚焦主业、做好“出题人”。国有企业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时,必须聚焦主业,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二是坚持协同创新、携手做好“答题人”。国有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既是解决自身工程问题的关键,更是沉淀核心技术优势、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三是坚持应用导向、做好“阅卷人”。应用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且成本高昂的过程,关键之关键是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成果应用和落地,实现共享共赢。
【责任编辑:屈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