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创新驱动发展 > 正文
创新驱动打造“华龙一号”国家名片 合作共享助力核电发展

文章来源:中广核所属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0

基本情况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工程”)是中国广核集团重要成员单位,成立于2004年2月,注册资本金38.86亿元,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的核电工程管理公司,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资产382.37亿元。已建成投产24台核电机组、装机容量2779.2万千瓦,11个海上风电项目、装机容量392.2万千瓦;核准在建22台核电机组(含承揽华能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1、2号机组)、装机容量2659.6万千瓦,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中广核工程深入践行价值创造行动,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国家战略,实现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自立自强。目前公司拥有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3个,省级科技平台3个,累计发布国际标准2项、国家行业标准10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54项,社科类奖项(近5年)155项。公司拥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500余项,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典型做法

中广核工程落实“中央企业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定位要求,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集聚自身优势,带动产业链创新资源,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在核电领域积极推进“中国创造”,形成可与世界核电强国比肩的自主品牌“华龙一号”,探索建立了核电领域自主品牌工程“自主研发-双链融合-示范应用-迭代推广-品牌出海”的发展路径。

(一)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自主研发助力核电发展

一是牢记“国之大者”,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核电本质安全水平。结合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化发展战略,面对“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中广核工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确保核安全视为企业发展的基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针对新一代先进核电技术策划并开展一系列战略级科研攻关项目,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实现我国核电技术由“二代”向“三代”跨越,推动核电事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二是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搭建科研平台保障堆型研发。坚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确保核安全万无一失”为己任,聚焦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研究,重组了核电安全技术与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集聚核电安全产业链、创新链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反应堆安全 与事故防控、装备与材料服役安全、人因安全与测控技术、放射性废物安全、工业软件与数智技术”五大研究方向,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核电安全水平,为“华龙一号”等堆型研发和群堆安全保障提供更全面、可靠的研究基础和技术支撑,助力我国核电安全有序发展。

三是立足自身优势,集中资源重点研发核心产品。基于中广核40多年设计、建造和运维经验,研发了完善的核电内外部灾害防护方案,以及多样化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系统解决了“二代+”核电厂安全审评共性问题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识别的轻水堆核电厂设计类和运行类共性安全问题,充分借鉴国际上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厂设计、建造和运行的经验反馈,研发了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打造核心品牌。

(二)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推动行业共同发展

一是积极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广核工程持续布局解决“卡脖子”问题,积极承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国家部委重大专项攻关任务。

二是统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充分发挥对产业链的引领作用。携手5400多家企业夯实基础固链、提升技术补链、加强融合强链、推进优化塑链,在“共建、共享、共赢”的共识下,高质量推进“华龙一号”现代化产业链建设。持续优化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组织运作,成员单位增加到139家,与多家施工企业达成深化合作的战略协议,综合运用共建共用基础研究平台与研发验证设施、联合承揽国家专项任务、“研发+工程”分阶段攻关等方法,责任共担、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举办产业链大会、技术论坛等,聚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打响“华龙一号”品牌。

图1 中广核核电设备国产化联合研发中心年度会议暨华龙一号核电设备产业链核安全文化知识竞赛

三是强化区域布局合力。与产业链企业加强重点区域发展的规划对接和布局协调,联合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在核电项目发展的重点片区建立设备制造基地、建材生产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地方发展产业和扩大就业,配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广东核能产业联盟,并组织广东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三)创新迭代促发展,持续提升“华龙一号”影响力

一是总结经验再出发。深入总结提炼华龙首堆技术研发与工程管理经验、国内外同行经验,以及中广核三代核电首堆高质量投产的成功实践等方面内容,编撰并发布《国之华龙——“华龙一号”的研发与建设》图书。结合业主精细化的设计管理要求,立足“华龙一号”批量化设计建造经验,创新开发了一批提质增效的数智化技术与工具,搭建了集业主、项目部、设计、采购“四位一体”的EP协同管理平台;全球首创的核电施工集成平台等一批先进建造技术实现成功应用;在华龙项目上首次发布了《设计交付质量提升方案》并完成110余项优化项,打造型谱化产品,持续提升“华龙一号”核电品牌影响力和用户满意度。

二是融合合作,共同打造国家名片。落实新型举国体制,联合中核集团,共同推动“华龙一号”技术融合创新取得新的重要成果,建立了协同创新、长效共享的发展机制。同步推进“华龙一号”现代产业链联合链长建设,深入推进以“共建新机制、共筑新基础、共享新成果、共创新生态、共谋新发展”为内涵的“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构建“华龙一号”设备产业链图谱,解决“真核心”问题,致力将“华龙一号”现代产业链打造成为“技术创新引领、装备自主可控、产品全面领先、产权完整独立、具有‘走出去’竞争优势的数智化先进三代核电产业链”。

三是“华龙出海”取得突破。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成为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为指引,持续推进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向国际,集中优势力量,高质量通过英国通用设计(GDA)审查和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积极开发国际核电市场,为产业链联合“出海”打破更多“准入门槛”,为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工作成效

一是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实现首堆示范落地。中广核“华龙一号”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近700项、软件著作权120余项,“华龙一号”西部首堆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2023年3月顺利投入商业运行,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首个燃料循环运行安全稳定,燃料可靠性等10项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运行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

图2 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二是产业链整体韧性提升。一批国家级、行业级重点研发项目高质量完成攻关并应用,有力支持了国家战略发展布局;参与到“华龙一号”项目建设、解决“卡脖子”问题攻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5400家,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制新装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过400项,实现超过1000台套核电高端设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促进核电设备国产化率从大亚湾核电站不到1%提升至目前95%,全产业链已具备整机设备100%国产化能力,有效提升了核电设备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性。

三是“华龙一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核能正处在积极安全有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顺应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势,“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已呈现以“安质环基础稳固、项目群经验快速迭代、技术创新引领效益逐步提高、工期稳定创优”等为显著特征的综合创优态势,“华龙一号”入选首批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优秀成果。形成了欧洲“华龙一号”和英国“华龙一号”子品牌,提升了国际上更多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增强了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我国核电技术在国际市场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推广价值

随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持续推进,中广核“华龙一号”的技术路线和管理制度愈加成熟和完善,创新驱动技术发展和价值创造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是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华龙一号”作为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形式,对于推动中国及至全球的能源结构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同等规模燃煤电站相比,单台“华龙一号”机组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以绿色理念推动核电设备产业链践行“双碳”目标。从设计源头实现绿色产业链设计,设计阶段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技术,优先采用先进智能装备和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提高污染防治水平。采购全流程选用绿色供应链资源,通过对供应商市场构建、采购寻源及资格评审,在招评标文件、合同文本中落实绿色环保要求。强化履约过程管理,对于发生重大环境影响事故、受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的企业实行降级、限制使用等处理,全面保障核电建设绿色供应链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屈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