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南水北调所属中线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0
基本情况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线公司)负责中线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是保障京津冀豫四省(市)供水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肩负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使命和历史重任。其前身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2004年12月成立,2022年4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成为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多年来,中线公司在集团公司党组的领导下,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三个事关”,坚守“三个安全”,着力打造安全工程、民生工程、绿色工程、科技工程、可持续发展工程,实现了工程平稳运行、供水足额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沿线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支撑,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典型做法
中线公司立足集团公司“调水供水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水网建设领军企业、水安全保障骨干企业”战略定位,秉持“让中国人喝好水用好水”的使命追求,以确保“三个安全”为底线,以价值创造为 着力点,以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为落脚点,聚 焦“项目管理、运行管护、创新发展”三大管理板块,明确37项重点任务,细化分解290项具体工作措施,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南水北调特色的价值创造之路。
(一)完善“三个安全”保障体系
中线公司强化安全保障的体系性和协调性建设,持续完善以防汛和应急保障体系、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智能化调度体系、工程安全监测体系、水质安全监测保护体系为核心的工程运行管理体系,不断夯实“三个安全”保障基础。

图1 2024年南拒马河渠道倒虹吸防洪加固工程
一是筑牢工程安全防线,提升风险防控硬实力。深入实施“安全管理强化年行动”,健全安全监管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提高风险防控精细化水平。组建中线安全监测中心,成为国内首家设立安全监测专业机构的引调水企业,有效提升工程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工程薄弱环节,靶向实施防洪加固,组建自有应急抢险队伍,强化防洪保障和应急抢险能力。有效应对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险情,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国资央企的使命担当。
二是夯实供水安全根基,提供水安全保障强支撑。编制印发输水调度规程、输水调度技术手册等规范文件,为确保供水安全提供标准支撑。动态调整调度模式提升冰期输水能力,紧抓汛前供水关键窗口期和汛后丹江口水库水位持续上涨的有利时机,多方协调努力优化供水结构,实施生态补水和大流量输水。科学部署防汛关键期的应急调度措施,对沿线60座节制闸进行联合调度,为增强供水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严守水质安全底线,完善监测体系全链条。强化中线水质的系统性保护,全面加强水质常规监测、藻类监测、地下水监测和应急监测,构建包含1个中心、5个水质实验室、16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体系。推进中线工程多元生物预警、淡水壳菜在线监测等设备的研发,完成北京水质监测中心建设,持续健全水质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截至2025年4月底,中线工程自通水以来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二)探索调水企业“降本增效”新模式
中线公司聚焦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以开展“成本实验室”和“管理实验室”为切入点,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开展标准化定额管理,推进“管养分离”向“管养融合”转变,持续降低运营管理成本。
一是深挖精细化管理潜力,提升经营管理质效。通过开展“成本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等活动,完成资产动态管理线上平台建设,优化制度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健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成本管控体系,完善成本费用管控机制。推进标准清单和定额管理,进一步降低中线供水边际成本。推进银团贷款再融资和提前归还银团贷款等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水平,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二是创新管养融合机制,激活工程运维新动能。开展天津分公司运行维护项目优化融合改革试点,按照“自主实施、管养融合”的方式,通过业务优化整合、科技成果赋能等举措,打破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业务壁垒,组建属地运行维护中心和成本管理中心。优化天津分公司职能定位,制定人员分流安置方案,健全工程运行安全防范体系,做好改革试点配套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分公司、管理处资源配置质效,打造中线公司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样板间”。
三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释放企业发展内驱力。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完善所属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现地管理处负责人薪酬差距达到了1.41倍。制定职位改革优化工作方案,推进职位聘期制管理,构建纵向分级、横向分类的职位职级体系,为干部员工提供多样化职业发展通道。强化人员精准调配,完善人员内部调配和流动制度。开展职位竞聘工作,树立“有为才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推动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更广覆盖、落深落实,以“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动力。
(三)创新工程“卡脖子”技术解决方案
中线公司对内充分发挥需求引领优势,聚焦工程“三个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为中线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对外充分发挥中线工程特有应用场景和工程模型优势,积极争取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任务,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中线力量。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学技术攻关引擎。建立完善研发投入考核机制、研发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和科研创新容错机制,出台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管理办法,完善“卡脖子”技术解决方案,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修订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清单,探索科研平台与转化载体的建设模式。提炼总结已有技术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以科技攻关任务为基础,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科技人才培养为核心,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二是聚焦重大科研项目,突破工程关键技术瓶颈。聚焦关键技术、薄弱环节开展科技攻关,扎实推进中线输水能力挖潜、水质安全保障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牵头完成“长距离调水工程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冬季输水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藻贝类暴发机制与智能预警及防治技术研究”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不断强化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特殊输水期调度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2 中线公司总调度大厅“一张图”展示
三是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培育智慧运维新质生产力。强化中线工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成全线渠道两侧周界入侵检测功能部署应用和水尺AI摄像机安装调试。完成计划管理平台、安全监管系统等建设,具备试运行条件。积极落实“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智能运维试点项目,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融合机器人、物联网技术,实现“人工巡检”向“智能巡检”转变,打造国家水网的工程智能运维示范性标杆。中线数字孪生项目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北斗等新技术,荣获水利部“十大样板工程”。
工作成效
价值创造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中线公司统筹企业高质量发展与功能价值实现,持续强化质效优先的理念,将工程运营和企业经营结合起来,把职责任务和价值创造统一起来,扎实推进,取得丰硕成果。
(一)战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工程通水以来,中线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忠诚履行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大使命,通过挖掘工程供水潜力,紧抓丹江口水库高水位运行时机,实施大流量输水和生态补水,有效化解沿线部分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矛盾。通过建设雄安调蓄库等工程,进一步提高调水保障能力,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原崛起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二)企业经营质效显著提升。中线公司通过优化供水结构、标准工程量清单和预算定额等方式,推行全面预算精细化管理,各项财务指标全面改善,2024年利润总额较2023年增加2.63亿元。积极与沿线四省(市)税务主管部门沟通,将供水业务税率由5%降为3%,进一步降低税费支出。完成再融资贷款合同签订,预计年化贷款利息减少1.5亿元,贷款本金年均偿还减少10.45亿元。
(三)工程综合效益显著发挥。加强水资源供需分析研判,优化调度方案,深挖一期工程输水潜力,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截至2025年4月底,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供水690.43亿立方米,成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43个县市区不可或缺的供水生命线,直接受益人口1.14亿人,有力保障受水区用水需求;不断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有效提升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效,北京地下水水位已连续8年回升,工程生态效益持续显现。
推广价值
中线公司以价值创造行动为牵引,推动自身从传统工程管理单位向现代新国企转变,全方位优化大型引调水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标准化模式,对国内乃至国际同类企业有很强的推广借鉴意义。
(一)打造了大型引调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新标准。价值创造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中线公司系统总结运行管理工作成效,全面优化完善中线公司标准管理体系,牵头编制《调水工程调度管理规程》《调水工程后评价技术导则》等行业标准,主编或参编《大型输水渠道工程养护管理规程》《闸站运行管理规程》等8项团体标准,印发各业务板块企业标准81项,建立了南水北调运行管理标准体系,对水利领域涉水企业运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形成了大型引调水工程的降本增效新模式。中线公司聚焦“增收、节支、提效”重点环节,开展标准化管理评价、安全管理强化年、“成本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等四个专项活动,打造成本、流程、工程精益化管理模式。围绕分子公司管理、“三项制度”深化改革,有序推进运行维护业务优化融合,强化条块管理、属地管理,明确现地管理处生产岗位和管理岗位界限,优化现地管理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三)拓宽了地方经济结构与布局的新空间。中线公司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经济效益。通过统筹企业经营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供水结构和供水范围、完善水费收缴机制、推进水价调整,推动受水区用水方式由高耗水、高污染向节约集约转变,有效地解决了非农产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争水矛盾,促进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受水区第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升,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刘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