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落实国家战略 > 正文
建设“平安、绿色、发展、友谊”的中俄东线 加快织密织牢“全国一张网”

文章来源:国家管网集团所属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0

国家管网集团扎实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扛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牢记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简称中俄东线)建设成“平安、绿色、发展、友谊”管道的嘱托,成立建设项目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建管公司),全面构建“集中管控、分级管理、建管融合、行业监督”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织密织牢“全国一张网”,充分发挥功能价值,实现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有机统一。

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管理公司成立于2020年3月,是从事油气干线管网和储气调峰等油气基础设施建设的专业化公司,设置11个职能部门、5个管理中心、2个直属机构、38个项目分部,共798人。

成立5年以来,承建了中俄东线、西气东输三线中段、西气东输四线、川气东送二线、漳州LNG接收站等近20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管道焊接里程9354公里,完成投资1267亿元,焊接里程占世界同期焊接总里程的三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建设管道里程最多的企业。

公司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2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授予“大国工匠”等国家级荣誉,获省部级各种奖励、荣誉称号及先进个人50余次。

典型做法

中俄东线是中俄两国能源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我国四大能源通道的战略性工程。项目起自黑河市(中俄东线上游的俄方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从黑河入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9省(市、自治区),止于上海市,全长5111公里,输气能力380亿方/年,是世界首条1422毫米超大口径、X80高钢级、12兆帕高压力的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世界级工程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关键装备国产化,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组织推进工程建设。

(一)充分落实国家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是提升能源供应和调峰保障能力。中俄东线实现东北能源战略通道“油气并进”,与已建的东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等互联互通,增强区域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应急调峰保障能力,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

图1 俄方西伯利亚力量管道

图2 中俄东线走向示意图

二是创新商务模式充分保障中俄双方利益。中俄东线自1996年完成项目初版可研报告,历经18年漫长艰苦谈判,最终确定边境交气加每3年气价复议的价格变动机制,在我国进口管道气中价格最低。

三是打造中俄友谊管道。跨境段采用“双业主”建设模式,与俄气公司建立“周期性会晤+关键节点见证+电子化文件往来+信息化即时通讯”协调机制,运营期中俄双方互派运行人员,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实现共管共促。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动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提供充足清洁能源。中俄东线为东北地区提供100亿方以上天然气资源,沿线2000余万百姓直接受益,天然气产业链更加完善,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创新干线管道税收模式。在财政部、税务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干线管道由注册地缴税向管道沿线各省区分税的转变,调动地方政府支持中俄东线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是优化征地赔偿方式。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大力支持下,创新运用无人机航拍确定管道沿线征地拆迁范围,有据可依、依法合规,避免大量征迁赔偿争议。

(三)开展技术工法创新,解决系列“卡脖子”瓶颈

一是建设国内首条智能管道。形成24项智能化新技术体系,获授权专利76件、软件著作权3项,制订国际、国家标准19项,实现管道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资产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打造数字孪生物联网,实现“无人站”建设,人均管理管道里程11.1公里,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推进我国油气管道建设由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为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转型树立了典范。

二是关键设备和技术全部实现国产化。实现钢材、钢管等主要材料,压缩机组、核心控制软件PCS、安全控制PLC、56英寸全焊接球阀等关键核心设备和技术全部国产化,一举解决管道核心设备、工控系统等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瓶颈,控制软件PCS入选国资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

三是攻克多项施工难题。首次揭示大口径高钢级管道环焊缝开裂失效和管体局部屈曲失效机理,填补国际空白。面对-45℃的极寒施工考验,形成6项标准,解决极寒环境下焊接工艺、管材、设备没有标准问题。面对目前世界单向盾构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口径最大、施工环境最复杂的长江盾构隧道,设计制造世界首台直径10米以内常压刀盘盾构机,破解超长距离超高水压下换刀等难题,创下盾构机独头掘进万米的2项世界纪录,隧道提前13个月实现贯通。

图3 长江盾构隧道

工作成效

(一)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俄东线是中俄两国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我国四大能源通道的战略性工程,降低我国对中亚天然气资源以及海上进口LNG的依赖,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助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服务人民需要、降低沿线用气成本。中俄东线天然气价格在东北、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均低于中亚天然气和进口LNG,是沿线保障能力最强、最有竞争力的天然气管道,对目标市场的气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力保障了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服务行业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每年引进俄气380亿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量84万吨,将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天然气短缺局面,改善京津冀地区空气状况,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结构调整,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中提高一个百分点。

推广价值

(一)战略价值。一是项目建设对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扩大对外开放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重要实践,对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中蒙俄天然气管道以及中亚D线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对外合作提供重要参考。二是项目谈判经验、合作模式、建设成果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全面应用,为远东管道的提速建设奠定坚实良好基础。

(二)经济价值。一是项目主要材料、关键核心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完成多项“卡脖子”技术突破,全面实现了我国储运领域科学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国产化,大大降低成本。二是项目形成的技术标准、发明专利和科技论文等成果,可提高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生态成果转化,为其他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指导。

(三)社会价值。一是项目年均利税60余亿元,创新建立沿线分税制度,打破管道只在注册地纳税的传统方式,并已在全国所有干线管道推广应用,实现税收惠及管道沿线所有人民,该制度可在还未实现分税的电力、铁塔、铁路等基础设施运营商中广泛推广,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二是项目在穿越跨境段、冻土带、黑土地、江南水网、大江大河等特殊地区全面应用针对性生态保护施工措施,对学术界开展研究、敏感地区施工具有重要实践和参考意义,对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责任编辑:屈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