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落实国家战略 > 正文
践行使命创造价值 争当落实国家战略的“排头兵”

文章来源:中国三峡集团所属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0

基本情况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电力上市公司和全球最大水电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着由三峡电站等长江干流六座巨型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总装机高达7169.5万千瓦、占全国水电装机17%。长江电力以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着力提升“五个价值”为重要路径,不断巩固全球水电行业领先地位,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以来市值最高达7898亿元,获“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最佳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等近100项重要荣誉,2024年实现利润总额388.6亿元、同比增长约20%。

典型做法

(一)高水平服务长江经济带,持续强化基础保障作用

聚焦功能使命,精心管理好长江干流六座世界级水电站,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

一是坚持对标提升,管好大国重器。对标“让数字说话”,2024年,精选13家国内外优秀清洁能源企业为对标对象,构建包含5个一级、14个二级、41个三级指标的“5+14+41”对标评价体系。对标“关键看成效”,探索制定全球首个国际一流水电厂指标体系规范,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水电站运营管理模式,运营管理着全球超过2/3的70万千瓦以上级水电机组,近4年密集承接稳定运行总装机2620万千瓦、28台85万千瓦以上级水电机组和总装机210万千瓦、6台35万千瓦级抽蓄机组,创造水电运营史上的“奇迹”。对标“变聪明起来”,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梯级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和检修可视化,水能利用提高率达4.55%,工业互联网平台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领军组第1名。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守护长江安澜。深入践行“精确调度、精益运行、精心维护”的“三精理念”,全面实施长江干流“六库联调”,统筹处理好防洪、航运、发电、抗旱、补水之间的关系,在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航运安全、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功应对三峡建库以来最大洪峰考验,避免60万群众转移;向家坝水电站升船机试通航6年半以来,累计安全通航天数1900余天,通过船舶2万余艘次,载货量近900万吨;用好总库容919亿立方米的梯级战略性淡水资源库,2024年,梯级水库累计补水超370亿立方米,相当于近2590个西湖水量,创历史新高;2023年以来发电超5700亿千瓦时,圆满完成各项保供任务,有效发挥长江经济带能源供应“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图1 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全景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绘就绿水青山。推动“电化长江”“氢化长江”,实现“绿色电力—绿色船舶—绿色航运”产业闭环,“三峡氢舟1”号入围央企2023年度十大国之重器。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2024年开展11次生态调度试验,产漂流性鱼卵规模创历年最高纪录,繁育放流珍稀鱼苗超90万尾,截至2024年底,共繁育珍稀资源性植物1万余株,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标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升级

坚守主责主业,推进清洁能源业务优化布局和改革创新,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落地。

一是优化布局,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水电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葛洲坝、向家坝等电站增容扩机,形成“储备一批、核准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抽蓄开发格局。以“大水电+新能源”业务模式推动风光水储一体化开发,接管运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近300万千瓦。建成智慧综合能源总装机容量约128万千瓦,构造“源网荷储充”多能联动的智慧综合能源生态圈。

二是强化创新,培育清洁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开通员工自主科研项目立项“绿色通道”和科研人员职业发展“优先通道”,将岗位晋升、薪酬奖励与创新成果紧密挂钩;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英雄不问出处”,高质量推进科研项目,完成500千伏GIL备件国产化研制和进口替代,成功化解“卡脖子”风险;加快“三峡一号”水电卫星研制,探索大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预报调度中的应用。

图2 水轮机压力钢管检测修复机器人

三是深化改革,破除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以董事会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法”决策模型和决策效果“回头看”机制保障董事会职权落实,获评国企公司治理示范企业、央企ESG先锋100、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等相关荣誉。全面压实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参照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方式落实管理职责的管理人员人数占比达100%,逐年分批开展管理人员岗位履职评价,以评价结果决定“升、留、去”,“优选”“汰劣”双向联动。推行“年初约定目标、年中跟踪督促、年底奖励兑现”的特别贡献奖激励机制,2023年以来,累计兑现特别贡献奖近8000万元,生产单位同层级员工平均年收入差距达45%,浮动工资差距最高达55%。

(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领中国水电“走出去”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一是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探索形成“两在外一回流”新型国际化道路。形成并不断强化用境外资金购买境外优质资产、实现利润回流的经营机制,通过境外募资收购秘鲁最大电力企业LDS公司已累计获得分红5.94亿美元。打通“双币种”可交换债、“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等多种境外融资渠道,境外直接融资超25亿美元。

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地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复制推广长江干流巨型电站“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经验,从设计、制造、运输、安装、调试和接机等环节对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进行全方位咨询“把脉”,有力保障工程质量。深耕秘鲁等市场,积极推进“小而美”项目,着力打造发-配-售产业链协同、水风光互补、源网荷储格局。

图3 秘鲁Arrow光伏项目

三是塑造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全球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在巴西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骨干电源朱比亚和伊利亚水电站(总装机近500万千瓦)成功输出精益管理理念、模式和标准,安全可靠性提升超10%。参编国际标准11部,获ISO37301国际合规管理体系认证,积极参与ICOLD、IEA-Hydro等国际组织活动,牵头国际大坝委员会水电站与水库联合运行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2024年境外实现净利润16.39亿元、同比增长13.04%。

工作成效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实现跃升。截至2024年底,长江梯级电站累计防御70000立方米每秒(超过98年洪峰63000立方米每秒)及以上量级洪水3次,累计开展防洪调度70余次、拦洪量超2400亿立方米,确保长江安澜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累计生产清洁电能约37700亿千瓦时,可支撑我国GDP超52万亿元,减排二氧化碳约31亿吨,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是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实现跃升。创造单座电站人均管理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人的世界纪录,运行管理86台70万千瓦及以上水电机组(占全球68%)和全球前12大水电站中的5座,水电总装机位列全球第一,运营管理水平进入“无人区”,大幅提升“世界水电看中国、中国水电看三峡”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继续保持国家主权级信用评级。

三是经济效益效率指标实现跃升。截至2024年底,累计创造利润总额超3810亿元,近三年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达到13.88%,2024年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15%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006.68万元/人、稳居行业榜首,资产负债率60.79%、保持在合理水平并稳步下降,上缴境内外各项税费达210.28亿元,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市值稳居A股电力上市公司第1位。

推广价值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是国有企业价值创造的应有之义。长江电力心系“国之大者”,立足主责主业和功能定位,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以国家战略作为企业唯一战略方向和竞争蓝海,在防洪抗旱、能源安全、绿色发展、产业引领等领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二是改革创新是国有企业强化战略支撑的关键一招。长江电力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通过对标一流提升管理水平、精益管理强化运维能力、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强化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破除机制性障碍,全面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不断释放活力动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

三是用好“两个市场”是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路径。长江电力遵循共商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充分利用国外资源、资本和市场,以市场化方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经营合作机制,带动中国水电产能、装备、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屈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