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提升治理效能 > 正文
以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加速度”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

文章来源:中国通号所属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10

基本情况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号设计院)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企业,成立于1953年,前身是铁道部电务设计事务所,是中国最早从事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的专业机构。成立70余年来,通号设计院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全面主导和参与了我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及国内全部重大高铁建设,经历了中国高铁运控系统“起步跟跑、持续并跑、奋力领跑”的三个发展阶段,见证了国家铁路运控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的飞跃,走出了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目前已经发展为行业内产业链最完整的领先企业,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和“世界之最”,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和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

典型做法

近年来,通号设计院将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和强化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探索“模拟法人”等管理模式创新,打造业务格局“三级作战体系”,构筑科技创新“三力协同”,重塑微观主体发展新肌理,全面增强发展动能。

(一)重塑业务格局,健全集团化精细化管控体系

通号设计院遵循市场经济理念,坚持战略管控与市场行为有机结合,打破生产单元、分子公司行政管理边界,实施业务链重组,构建“战略和指标管控+集中职能服务+自主经营主体”的三级管控体系,推动内部经营主体主动走向市场,塑造创新创业和全员经营企业文化。

一是打造业务核心型作战体系。按照“业务纵向一体化+职能横向协同化”,将融合度高、协同性强、衔接性紧的业务单元整合为独立经营主体,把原有10个生产单位、12家分公司、5家子公司整合为工程设计、列控系统、电子装备与生产制造、运输与信息四大业务板块事业群/事业部,打造凝聚力强、协同性高的“作战单元”,形成贯穿设计标准、研究开发、总包集成、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建强基层毛细组织,在事业群/事业部下细分以直接经济指标为牵引、作为最小经营主体的32条产品线/业务线,构建内部两级市场主体,建立内部上下游、左右岸单元市场体系。加强科研创新、市场营销、安全质量三大支撑平台建设,实行“重大事项集团管控、职能管理共享服务”运营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图1 四个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组织布局

二是深入实施“模拟法人”模式。以“模拟法人”管理模式充分授权放权,将业务规划、人员管理、薪酬分配等职权下放至各业务板块经营主体,打造自主经营、独立运作、独立核算的事业群/事业部,形成责权一体、自负盈亏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坚持“放管同抓”,建立基层党组织参与讨论决策重大经营事项的“事业管理委员会”议事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加强经营文化塑造,推动人事管理与组织管理同步联动,以“契约”代替“任命”、以“管理者”代替“干部”,强化经营、成本、指标意识,营造人人懂经营、个个抢着干的创效之风。

三是完善市场化经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交易协调、价格管理、内部仲裁等机制,完善绩效管理、生产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加强统计、核算、结算、考核、分配等方面数字化建设,确保市场经营体系高效运转。构建内部市场化定价体系,利用市场价格机制,以外部市场价格和企业标准成本为基础,灵活采取成本导向定价、市场导向定价、固定比例定价、目标利润定价、协商定价等方式,建立内部价格体系,配套实施账内核算和账外统计方式,形成良性运转的内部市场环境。

(二)重构科研体系,促进创新创效总体效能提升

通号设计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以系统性基础性研究为主线、以技术指标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创新试验区”,实施业务线与创新线并行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提升系统创新引领力。设立系统级研究机构,针对市场拓展空间大、创新链条长、创新难度高、能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创新方向,打造跨组织、跨业务研究中心,强化系统型专家效能,落实团队领衔人技术路线决定权、团队成员选择权、经费使用权和考核分配权,加大系统级创新力度,解决基础理论、系统技术、试验验证和成果转化难点问题,加快建成国家级核心科技创新平台、世界级原创技术策源地,引领国际轨道交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图2 高速飞车实现低真空超导悬浮航行

二是夯实基础创新支撑力。设立基础技术研究院,聚焦通号轨道交通和低空经济“双赛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与行业共性应用需求,针对创新周期长、攻坚难度大、支撑面广的业务开展专项技术研究,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推动技术成果尽快落地,在长大区间断轨检查、人工智能及视觉图像辨识、供电通信一体化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持续加大卫星互联网、增强6G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储备,为未来产业发展储能蓄势。

三是增强科研管理保障力。构建以系统研究为牵引、以基础技术为支撑、以产品业务为中心的“三横四纵”创新与转化体系,强化以实际需求为牵引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在细分行业专业领域建立5大类23个方向的专家团队,深入开展“十百千”科技专家选拔推荐,实现两人同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加大科技激励探索,“轻量化5G无线接入系统”纳入国务院国资委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最高可获得5倍于创新风险金的收益,有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效活力。

(三)重建绩效体系,确保分层分类管理有效运转

通号设计院以战略规划为导向、以市场效益为中心,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绩效管理新体系,激发各级人员拓市创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挖内部潜力,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

一是建设战略型绩效指标体系。围绕中长期战略规划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任务,发挥全面预算引领约束作用,坚持将利润作为总体考核系数,从公司层面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板块,再通过“模拟法人”管理模式,由各事业群/事业部穿透到各产品线/业务线,将价值创造的核心功能要求横向铺设到边、纵向贯穿到底,按照重点工作、重点监测和专项奖励三个维度差异化设置专项任务和管理提升等指标,形成“1+3+N”绩效指标体系,确保分类考核与突出重点的有机统一。

二是实行差异化绩效管理模式。重塑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全面覆盖、分层分类”原则,持续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提质扩面,启动针对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的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将各层级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核心技术团队负责人等关键岗位纳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范畴,构建5级18类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体系,实施“一岗一策”“一人一表”,季度考核2100人次,压紧压实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岗位人员的稳增长责任,刚性兑现、刚性退出,强化绩效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达成的激励约束作用。

三是强化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原则,构建3级7类组织级考核机制,实施部门工资总包与经济贡献挂钩、员工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全员按季度通过信息化工具进行绩效评估和薪酬调整,同级别管理层收入倍差达5倍;在成功探索集中攻关、工资单列、抵押对赌等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核心岗位员工中长期激励计划,首期激励金额超1000万元。

工作成效

通号设计院坚持科技创新和市场化经营“双轮驱动”,通过一系列动真碰硬的改革实践举措,市场化经营管控模式日趋成熟,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员干事创业蔚然成风,企业改革发展迈入新的台阶。

一是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稳中有增。“十四五”期间,公司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0%,合同额、营业收入规模指标同步稳步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同比持续提升,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公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60%,新产品、新业务和新领域发展势头良好,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稳步提升。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央企攻坚工程”一期成果“100%基于国产芯片的高铁运控系统”完成关键基础装备研制和上道试验、试用,为轨道交通运行控制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主研制的C3+ATO设备装载CR450高速动车组成功亮相,新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和若铁路投入应用,重载群组控制系统在国能集团重载铁路上道试验,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夷道”数字化货场管控系统赋能中老铁路国门站磨憨铁路口岸,助推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优势;推动装备全套自主化C3列控系统的印尼雅万高铁高质量开通运营,加速搭载全自主化ETCS-2级列控系统的“一带一路”欧洲落地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平稳运行,有力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发展。公司累计建成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建成塞尔维亚、匈牙利、泰国3个海外实验室。“十四五”以来,公司新增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各类省部级科技奖项114项;承担国际、国家、行业、团体4个层级6个标准化平台,累计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86项,新增主持制定2项国际标准,参编7项国际标准;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240件,其中海外专利280件,专利数量连续7年实现20%以上增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持续保持行业技术发展引领者地位。

推广价值

通号设计院通过动真碰硬的改革举措,短时间内重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有效应对市场竞争的企业治理架构,为推动国有企业产业体系优化和平台化运作提供了可借鉴可落地的经验做法;公司坚定不移走好自主创新这步“先手棋”,不断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提升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建立鼓励全员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深度自主化科技创新成果,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司以市场化理念深入落实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快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为国有企业完善三项制度改革和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方法。

【责任编辑:刘贺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