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加快可持续发展 > 正文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建设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

文章来源:航天科技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10-09

基本情况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河北、天津、山西、山东、湖南、海南六省(市)为主要支撑的“1+6”重点区域布局。钱学森先生为首任院长。

火箭院现有从业人员3.1万人,13位院士、38位国家级专家以及3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3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60余位全国技术能手。截至2024年底,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213项,省部级成果3907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典型做法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近年来,火箭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树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着力培养一支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现已形成了以13名院士、38位国家级专家、110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0余名型号领军人才、3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位“大国工匠”称号获得者、60余名全国技术能手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有力支撑了火箭院高质量发展。

(一)做好人才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谋划

火箭院党委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坚持人才发展战略与院发展战略同规划同部署,将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作为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院战略发展需求形成人力资

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以中长期发展战略为指导,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五年人力资源发展专项规划,明确重大人才工程和发展举措,并以年度重点工作为着力点,持续推动人才发展工作落实落细。

(二)倾力打造战略人才力量

1.突出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着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

坚持“出成果、出人才”的原则,紧跟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进展培养储备人才,注重在重大型号研制、关键技术攻关中识别发现和选拔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一人一策”量身制定培养方案,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参加重大工程研制和关键吃劲岗位历练,加强培养性交流和专业化培训,不断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全面制定支持保障措施,赋予自主组建攻关团队权限,配备青年科研助手,提供宽松科研环境,全方位培养、用好、保障好科技领军人才。

2.健全培养支持体系,构建科技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遵循航天系统工程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院专业领域布局,完善国家级-集团公司级-院级-厂所级专家选拔培养机制,构建起“核心引领-中坚支撑-后备补充”的人才梯次,定期开展科技专家盘点,动态更新后备梯队。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梯次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岗位历练,推荐专家组、专业组任职,提供必要的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配套资源和保障措施等,多方联动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培养,持续推动人才接续发展,带动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

3.不断丰富培养举措,持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育

建立高技能人才后备梯队,实施对中青年技能骨干的定向培养。健全职业技能等级体系,开展首席技师认定,持续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方式,加快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推进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以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为依托,实行“技师+工程师”的团队合作模式,有力促进技术攻关与技艺传承。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迄今已举办二十五届院级职业技能竞赛,加大竞赛投入与激励力度,通过竞赛带动技能人员队伍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4.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持续推进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支持,依托国家、集团公司、火箭院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工程,选拔推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较强专业技艺水平、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过投入科研经费、设置奖励津贴、建立“行政、型号双导师”制度、提供优先发展通道等,支持青年人才领衔挑大梁、担重担。组织开展多样化培训及交流学习,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攻读在职博士,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水平。

(三)着力引进培养和激励保障好人才

1.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为事业发展储备有生力量

围绕重大型号工程任务及重点创新领域,制定火箭院技术领域核心专业需求指南,明晰未来一段时间内火箭院核心专业及新兴紧缺专业人才缺口。聚力提高优质人才引进比例,大力实施集团公司、院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对部分顶尖高校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实施引进指标特批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安家费、住房等保障政策,持续提高火箭院引才聚才竞争力。结合火箭院创新发展需要,注重加强新兴领域优秀人才引进,强化人才战略储备。

2.搭建内外部培养平台,全力赋能人才成长发展

紧扣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人才成长规律和能力提升需求,建立人才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精准实施专业人才培训,实现一体化、系统化培养。积极选派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境外研修,加强知识传承,采取导师制、老带新等培养方式,着力提升各类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统筹规划人才发展通道,建立了涵盖科技、管理和技能人员的职业发展序列,形成了由专家通道、岗位通道、业务职务通道等构成的多维职业发展体系,促进各类人才快速成长。

3.加强骨干人才激励与保障,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坚持激励资源向科研生产一线、关键岗位和紧缺急需人才倾斜,深化差异化考核分配,合理确定人才薪酬水平,确保领军人才、骨干人才收入具有竞争力。推进实施中长期激励,实现单位与人才的利益共享。选树航天人物典型,开展优秀人才的事迹宣传,加大对一线骨干的荣誉表彰力度,不断增强矢志航天事业的荣誉感、自豪感。完善福利保障体系,持续推进企业年金建设,提高员工医疗保障待遇,围绕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保障,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创造安心安稳人才环境。

工作成效

2023年以来,火箭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实现重大突破,新当选院士3人,新增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团队1个、奖状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资委某人才工程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校企联聘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8人,集团公司级科技专家53人。

2.青年人才培养成效凸显,新增国家青年拔尖人才4人,各级各类青年人才推举工程人才19人,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1人,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集团公司青年拔尖人才21人,选拔院级青年拔尖人才113人。

3.高技能人才规模稳步增长,新增全国技术能手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北京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航天技能大奖7人,航天技术能手10人,1人获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银牌。

推广价值

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提出央企要坚决成为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的骨干中坚,用一流人才更好促进一流企业建设。火箭院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航天特色的理念和经验做法,即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把人才工作放到做强做优主责主业的全局中谋划推动;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格局,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统筹搭建各类人才的发展梯队,营造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航天人才队伍,为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刘贺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