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加快可持续发展 > 正文
系统推进“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加快航天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创造

文章来源:航天科工所属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09

基本情况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三江)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我国航天高端装备、激光装备研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共有成员单位22个(含控股上市公司1个)。航天三江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分中心,2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实验室,13个省级研究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拥有现行有效授权专利5000余项。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100个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典型做法

航天三江聚焦主责主业,大力实施“靠发展吸引人、靠事业造就人、靠政策激励人、靠文化凝聚人”的人才强企战略,协同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不断完善引进更加开放、培养更加全面、使用更加灵活、保障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航天三江可持续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实施人才引进开放政策,建立持续发展引领优势

一是坚持全球视野引进高端人才。顶层策划外部高端人才引进,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重点突出“高精尖缺”领域,建立引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一人一策”专项引才方案。与重点高校、人才机构建立联系,打通人才挖掘、接洽、引进链条。对标市场化薪酬水平,实施协议工资制或谈判工资制,吸引高端人才加盟。通过项目研发深度绑定人才与企业,赋予专家人才充分的决定权,最大限度地激发高端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是着眼持续发展引进博士人才。制定《博士研究生引进培养与使用工作方案》,大力引进以博士研究生为代表的高端人才,构建重点领域骨干研发人才队伍。加强与重点高校日常联系,利用暑期实习、实践讲座、大学生科技竞赛等活动前置招聘流程,提前锁定优质生源。采用线上常态化和线下整体式招聘模式,多举措引进博士人才。完善博士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畅通成长和发展通道,吸引更多博士研究生加入航天三江。

(二)丰富人才培养开发策略,筑牢持续发展动力优势

一是构建人力资源增值培训体系。印发《全员培训及考核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员工能力提升需求,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分别实施初级、中级、高级岗位全覆盖培训。航天三江和所属单位协同开展两级培训,推进全员从上岗到在岗全周期内培训,实现人力资源全过程增值。

二是持续加强各类专家人才培育。坚持自主培养,推进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工程,依托重大专项、重点型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发现、选拔和培养不同层级专家人才,大力推荐业绩优秀、贡献突出的专家人才进入各类支持计划进行重点培养。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绝活绝技交流,大力推荐各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三是实施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加强与高校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人才,与多所重点高校签署科研及人才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校企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实践育人基地、教学基地,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与14所高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完成17个工程师技术中心挂牌,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121人,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供应保持源头活水。

(三)优化人才使用科学配置,增强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一是实施更加灵活人才使用机制。制定《航天三江“揭榜挂帅”工作实施方案》,聚焦前沿技术探索及预先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工艺技术攻关和工艺优化等项目,通过公开发榜的形式,让有能力的在岗员工或项目团队“揭榜”攻关,给予经费支持和项目决策自主权,努力实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完善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实行“技师+工程师”团队合作模式,在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中,让高技能人才从源头参与。聚焦科研生产任务结构矛盾,强化技能人才资源配置,建立技能人才流动库实现共享使用。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集中各单位最顶尖的高技能人才,对关键技术进行集智攻关。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导师带徒,推荐担任竞赛专家组成员,兼任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指导老师。

(四)完善人才保障长效机制,营造持续发展比较优势

一是提升高端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出台《航天三江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保障若干措施》,每年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对成功引进的高端人才、招聘人员和服务机构,给予全方位全流程激励。完善高端人才服务保障长效机制,将高端人才推荐纳入地方政府人才库,优先享受子女入学和医疗保障。多措并举落实高端人才住房保障,根据需求提供公租房、集租房、人才公寓、发放购租房补贴等选择方案。

二是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归属感。优先将高端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名单,密切思想联系、加强感情交流、帮助专家人才解决实际问题,为各类专家人才在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感情上尊重信任,让专家人才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单位的重视。开展各类表彰奖励,大力推树各类专家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注重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氛围。

工作成效

一是发展孕育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航天三江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双轮驱动,聚焦商业航天、激光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大力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选拔和培养。目前,航天三江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占比44.8%,人才结构逐步优化。2023年以来,航天三江1人成为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获得首届国家工程师奖、1人获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国家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计划,获批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二是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兴起。航天三江深入融合人才链和产业链,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逐步凸显。激光产业领域,团队完成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研制,助力构建百亿级光纤激光器产业、千亿级激光装备产业、万亿级激光应用产业市场,各级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能源、核工业等重点领域;商业航天领域,完成快舟十一号、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研制技术创新突破,2023年以来顺利完成快舟十一号“一箭四星”发射任务,快舟一号甲11次发射任务,航天三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推广价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航天三江始终将人才作为强企之基、兴企之要,聚焦主责主业,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协同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和升级,进一步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效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促进航天企业价值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和推广作用。

【责任编辑:刘贺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