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5专题  >  2025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  >  加快可持续发展 > 正文
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激发高质量创造活力锻造电气装备大国重器

文章来源:中国电气装备所属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09

基本情况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西电)是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规模最大的电气装备企业,是以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的4个项目为基础形成的“共和国长子”,为我国多个首条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以及“三峡工程”“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提供成套输配电设备和服务。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中国西电长期以来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科技强企、深化央企改革,加速科技创新机制变革。近年来,公司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央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项目等各类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

典型做法

中国西电坚持机制变革与模式创新齐头并进,推行一系列强化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创新动力不断激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打好选才育才留才组合拳,打造人才队伍建设新态势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顶层设计,全面实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现优化组合跃升,以“人才乘以改革”的现代化发展经济函数赋能公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做优人才增量,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聚焦核心科技人才、新业务领域人才,扩宽引进渠道,创新校企合作引才模式,多角度、多元化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研究制定“259”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与重大科技创新团队定向支持落地方案,筛选“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优先给予承担攻关任务资格、优先给予承担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围绕科研骨干给予资源倾斜,培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师级专家”。

二是大力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完善青年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推出“西电工匠”计划,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联合高校设立专升本函授站,为一线技能人才提供继续教育平台。分级分批组织基层班组长开展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智能化产线培训,持续开展“师带徒”,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近三年累计评选表彰优秀师徒104人。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选拔40岁以下优秀科技骨干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选拔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科研项目骨干,在项目资源、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赋能青年骨干加速成长为公司重点专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三是加大核心人才保障。针对核心科研骨干,在薪酬、福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均按政策规定给予相应的保障。对于有住房需求的科研骨干按公司政策提供公寓入住。对子女有入学需求的,充分利用省市和区县人才政策,为骨干人才协调子女入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优先安排出国研修、留学、考察或参与境外科技合作交流。对攻读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的科研骨干给予一定奖励,近年来已选送多名骨干入职重点高校深造。

(二)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强动力

以提高效率、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因企施策,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推出《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激励保障实施方案》,探索试点多项创新激励机制,构建涵盖“现金类+股权类”“短期+中长期”的全级次多维度激励机制体系,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的工作热情。

一是实施科技攻关专项考核。对前期投入大、研发难度高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一项一策”签订“军令状”,采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与核心研发团队对赌,以梯度奖励的方式充分激发研发人员创新动力,有力促进重大技术攻关。

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研究发布《总经理专项奖励办法》,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专门针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主要包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知识产权奖励、获得外部研发资金、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平台、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等。专项奖励奖金由公司承担,纳入公司总部工资总额范围,实施单列管理。

三是揭榜悬赏,创新重大项目立项方式。围绕“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技术方向,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方式开展项目立项,实行研发经费“包干制”,明确支持资金中团队激励比例,给予科研团队充分自主权,加快促进战新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积极探索校企“双聘”模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加速实现高校科研成果在产业端的高效转化。与知名高校合作挂牌成立科研创新平台,鼓励在校生共担科研任务。图3西电智慧研究院揭牌仪式

(三)树立创新干事考核方向,激活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内驱力

突出“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和效益效率导向,区分核心指标与约束性指标,科学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坚决做到各项指标差异化设置、系统性覆盖,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力度。完善科技创新差异化分类考核办法,加强科技创新考核激励力度。试点研发投入加回机制,企业研发投入经认定后,增加部分按100%加回到考核利润中,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研发投入,加回比例进一步提高至150%。实施科技创新重大突破事项“双加分”机制,对于上级单位核定的“双加分”项目,给予额外加分,并计入经营业绩考核得分中。

二是创新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形式。将知识、技能和贡献等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系,激发科研人员自我提升积极性。提高绩效工资占比,确保研发人员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全员工资增长率,以实现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倍增为目标,保证科技人才能够获取与自身能力、价值贡献相匹配的收入待遇。

三是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在符合创新容错的适用范围内,对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失败、错误,履行相应的容错纠错程序后,豁免或从轻问责,消除对创新风险的顾虑和担心。特别是在基础技术研究和原创技术攻关方面,试点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买错办法,对证明“此路不通”的科技成果建立结题验收、正面评价、奖励激励机制。

工作成效

中国西电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产业链供应链所困,坚持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引领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公司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突破引领行业发展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更多卓越高科技人才队伍,打造更多更具含金量的“国之重器”。

一是打造公司人才“活水池”。加强校企合作,年均接纳在校大学生暑期实习逾600人次,新招聘高校毕业生中毕业院校为985、211、“双一流”的员工占比达80%,硕博研究生占比达74%,有力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累计“订单式”培养育成高技能人才300余名,近百名一线技能人才进入“专升本”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班,培养培训班组长近300人。

二是用好业绩考核“指挥棒”。强化全员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技术研发序列职工收入差异倍数4.73倍,高于各序列平均收入差异倍数1.21倍。全面推进研发人员“3+2”薪酬模式,加大工资总额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技能生产序列力度,年度工资总额投放高于职能管理和业务运营序列1个百分点。

三是构建战略决策“生态圈”。公司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纲领,构筑以智慧电气研究院、重大电气装备研究院、公司级研发平台三位一体的体系架构建设,设立17个智慧电气研究院分中心,修订《研发项目管理规定》《科技研发专项支持资金管理规定》等制度,筑牢制度韧性屏障,打造兼具战略定力与科技实力的体系架构,不断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效能。

四是建成新质生产力“先发地”。公司牵头承担央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项,170kA、190kA发电机断路器、±800kV换流变阀侧套管等“卡脖子”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应用,20类产品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牵头组建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绿色输变电装备重点实验室等高等级创新平台,自主建设开关气体电弧、变压器电磁基础研究平台。4家企业入选国资委“科改企业”,西高院连续两年获评“标杆”。成功研制世界首台210kA环保型发电机断路器、世界首台35kV和220kV20Hz低频变压器、世界首台混合换相换流阀等高端电气装备,首次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再次牵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

推广价值

中国西电创新研发管理体系、强化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创新平台共建共享,获取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杀手锏”项目。

一是聚焦政策牵引,打造人才引育风向标。用足用好人才工作考核“指挥棒”,坚持薪酬分配向“绩优者”倾斜、向研发人员倾斜、向价值创造一线倾斜。

二是聚焦要素保障,建优人才服务生态圈。充分利用省市和高新区人才政策,从住房保障、子女教育优待到便捷的医疗服务等方面着手,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要素,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三是聚焦平台创建,升级人才发展新引擎。大力打造联合创新平台,整合内外部资源。新型储能技术、零碳低碳园区技术、环保型设备技术等新产业培育壮大,为人才突破个体局限提供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刘贺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