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能建所属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5-10-09
基本情况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西北院)成立于1956年10月,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所属三级子企业,以能源电力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投资建设和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服务为主营业务。中国能建西北院以承担中国能建陕西定点帮扶工作组组长单位为契机,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举措,在做强特色产业、保护传统文化、助力和美乡村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巩固当地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动能。近三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139万元,帮助引进社会资金4600余万元,实现消费帮扶3450余万元;荣获省级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最高等次,桑蚕产业帮扶实践入选《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ESG)蓝皮书》。
典型做法
中国能建西北院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国家战略,牵头中国能建在陕企业负责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帮扶工作,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彰显央企担当。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能建西北院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着力点,利用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充分释放科技兴农强劲动能,厚植乡村文化鲜明底色,汇集和美乡村一池春水,切实保障兴农富农落到实处,绘就宜居宜业和美镇巴“新”画卷。
(一)做强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着力点。结合镇巴县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优选带动能力强、覆盖范围广、带贫益贫效果明显的蚕桑产业进行精准帮扶,以蚕桑编织产业振兴“新丝路”。

图1 中国能建帮扶下的镇巴县桑叶种植园区
一是突出产业扶持,从输血到造血。开展专项资金帮扶,重点支持当地新建桑园与养蚕场、建设标准化蚕室和培育丰产桑园。优化产业服务保障,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有关蚕桑产业领域的教授开展线上培训教学,邀请部分专家来镇巴县进行桑蚕养殖专题授课,并深入当地30余户桑蚕企业开展“面对面”技术培训,累计指导培训桑蚕从业人员8000余人次,让桑蚕养殖经营主体和零星散户真正学到先进、实用的技术,推动当地桑蚕产业高水平自主发展。
二是突出创新引领,从试点到示范。面对蚕桑经营主体和养蚕农户饲养时间长、小蚕饲养不易等技术难题,创新桑蚕养育方式(即:将传统的共育饲养模式调整为新型集约化催青共育方式),既显著缩短养蚕时间,又节约了农户养蚕成本,确保了蚕茧的质量和效益最大化。养育方式调整后,每张蚕茧产量增加6~10公斤,在全县蚕桑养殖企业中起到新技术革新、创新引领和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突出合作开发,从单品到延链。重点扶持“秦巴锦绣茧丝绸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常态化合作开发模式,通过支持购置蚕丝被生产设备、引进工艺技术和生产流水线,合作拓展蚕茧烘干、茧丝深加工等系列产品,建设全县首家蚕丝被系列产品加工基地。目前,秦巴锦绣公司每年加工蚕丝被产量达3000床以上,产值超600万元,成功打造以“秦巴锦秀”为代表的蚕丝被系列品牌。
(二)强化保护传承,赓续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立足镇巴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充分挖掘内涵和价值,通过用好文化资源、涵养乡风文明、凝聚乡村人才,发挥文化的“精神推动力”,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挖掘非遗文化“切入点”。围绕镇巴县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民间文化,投入35万元专项资金助力县文化馆开展全县第二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找准切入点,收集整理800余首“镇巴民歌”,编辑出版《镇巴民歌曲谱卷》和《镇巴民歌红色歌谣》,编纂成果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
二是展示传统文化“新风采”。科学规划镇巴县文化馆各功能区域、优化配置各类软硬件设施,建成镇巴非遗线上展厅,搭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累计完成线上文化服务超7万人次。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建“镇巴剪纸坊”“镇巴苗绣坊”“镇巴宣纸坊”等宣传窗口,开展镇巴民歌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万家、“陕南民歌节”等活动,打通文化赋能“最后一公里”。
图2 中国能建帮扶下的镇巴县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建设
三是引育乡村文化“传承者”。联动组织“三馆一站”专业人员、“三区”文化人才的业务培训,定期推广公益舞蹈、书画、镇巴民歌等学习课程。挖掘和扶持农村文化实用人才、文化骨干,吸引和带动基层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助力镇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凝聚发展合力,擘画和美乡村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将兴隆镇建成高水平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全省小城镇建设的示范样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发挥自身优势,共谋和美乡村“发展蓝图”。聚焦镇巴县兴隆镇示范村镇建设,锚定县委、县政府目标定位,发挥勘测设计类企业的自身优势,深入开展镇内五大核心板块的地形勘测、规划设计以及调查研究,研究编制了《镇巴县兴隆镇核心区域发展概念规划》,确定了兴隆镇开发策略、发展定位与项目整体规划,为建设“最美小镇”贡献中央企业的科学设计和前瞻规划。
二是践行央企责任,助力和美乡村“靓丽底色”。紧扣兴隆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年度计划安排,在集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和资金保障,投入300余万元帮扶集镇美化、AAA景区亮化工程等项目建设,书写美丽宜居、经济发展“双赢”答卷;围绕兴建茶山房车营地、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深入帮扶本地特色民营企业等方面整合优化茶旅产业,助力兴隆镇探索“茶叶+”“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图3 中国能建帮扶下的镇巴县兴隆镇“禄源茶香”停车场建成实景
三是坚持联农带农,激发村镇集体“内生动力”。结合帮扶实践经验,推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村级代建制,将施工周期短、工程难度小、技术简单且一年内可建成投入使用的农村道路、小型水利、环境整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等民生项目交由镇、村集体进行项目建设与管理,切实增加村民建设务工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以联农带农富农催生全民共建共享的热情。

图4 中国能建帮扶下的镇巴县兴隆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工作成效
一是致富增收,绘就乡村振兴富足图。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开展定点帮扶工作,推动镇巴县桑蚕产业发展,辐射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带动农户2200余户从事蚕桑生产和产业发展,开发桑园面积达8000余亩;1000余户低收入(脱贫户、三类人群)人群通过产业带动,实现了增收脱贫,户均增收达2300余元。
二是传承弘扬,绘就乡村振兴人文图。大力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助力镇巴县文化馆非遗展厅建设和非遗数字化建设,最大程度地让社会大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切实助力镇巴“红军之乡”“苗
民之乡”“民歌之乡”三乡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镇巴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是共谋发展,绘就乡村振兴和谐图。着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以兴隆镇为代表的“环境更美丽、产业更兴旺、百姓更富裕”乡村振兴示范镇,助力兴隆镇先后获评“国家卫生镇”“中国十大最美茶园”“省级生态镇”“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推广价值
中国能建西北院勇担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责任使命,在精准帮扶、科技赋农、文化铸魂等方面用情用力,为新时期国资央企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共享价值创造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是在经济价值提升方面,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有力提升了当地桑蚕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为国资央企开展村镇产业帮扶提供了示范参考。
二是在社会价值提升方面,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工程,通过捐资推进农村道路修缮、水利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整治及文旅配套建设,显著改善县域交通网络与居住品质,实现村容镇貌整体焕新,既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又优化区域发展生态,对打造长期稳定的美丽乡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是在文化价值提升方面,重点支持镇巴县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建立非遗文化数据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既保障群众便捷获取文化资源,又促进非遗文化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提供了示范样板。
【责任编辑:刘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