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焊接作业时,电弧的温度在6000℃至8000℃之间,车间内的温度在-10℃至40℃之间。国家电投所属国核设备生产技术部焊工徐颖慧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将自己的编号印在了海阳、三门等多个核电项目关键产...


近日,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德阳万航模锻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中国二重”),8万吨模锻压力机班组班长叶林伟正带领同事通过手柄操纵重机“起舞”,开展航空模锻件的锻造...


“我这一辈子,就想把一种材料研究透,让更多中国的飞机用上强劲的‘中国心’。”在中国钢研材料研发一线,年过五十的杜金辉仍每天早早来到现场,围炉讨论、调样分析、查文献、写方案,步履不停,专注如初。


在云浮罗定,蓝誉鑫的名字几乎是“无人机巡检”“智能化作业”的代名词。凭借着对无人机的痴迷与钻研,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让无人机化身“千里眼”和“机械臂”,大幅提升电网运维效率,更在台风救援、山洪抢险...


“关于锅炉,我什么都想研究!”入职以来,李培德从燃煤机组、生物质锅炉、垃圾焚烧炉到燃气机组,大大小小已参建10余个项目。如今,他已成长为中国能建山西电建锅炉安装工程处副经理。


目睹我国在高强铝合金领域面临的困境,熊柏青立下誓言,“必须打破‘卡脖子’的枷锁,让中国材料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他带领团队踏上了自主研发的破冰之旅,闯出了一条材料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之路。


“我们有一群锲而不舍的人,又有为了国家和民族事业这样的一个精神指引,这群人在这条路上从来没有退缩过。”王杜娟带领团队以“咬碎钢牙也要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向隧道掘进机技术世界制高点发起冲锋。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马敬凭着“闯”的劲头,“创”的精神,“诚”的作风,不惧雨骤风狂,带领团队行舟执桨、高歌猛进,在一波波艰难前行的大潮中为核化工事业的建设开辟出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


她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守护者,用高性能催化剂为清洁能源的未来铺路;她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科技强国的篇章;她是新时代的科研战士,用智慧和勇气诠释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担当。她,是林泉。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带着月壤从月球返回地球,这项由中国人完成的壮举,标志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为了获得这些珍贵的月球样本,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


河西走廊,戈壁深处。一栋小楼和一个基地出现于层层叠叠的砂岩山丘之中,仿佛“外星世界”遇见“人类文明”。在这里,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之一——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
